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种植技术 正文

小杂粮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8-08-02 

  代晓华    教授    宁夏大学

  2018年7月25日

 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,泛指生育期短,种植面积小、地域性强、种植方法特殊、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。

  包括小杂粮类:糜子、谷子、荞麦、莜麦、高粱、薏苡、青稞、籽粒苋等。

  小杂豆类:小豆、绿豆、豌豆、蚕豆、扁豆、普通菜豆、多花菜豆、豇豆、芸豆、鹰嘴豆、黑豆、草豌豆等;

  小油料类:胡麻、芸芥、油葵、大麻子、苏子、蓖麻、红花等;

  特点是:小、少、杂、特。

 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

  谷子,古称粟,是我国主要栽培作物,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食粮之一。

  营养丰富,适口性好,长期以来作为滋补强身的食物。

  谷子起源于我国,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。

  分布:在世界上分布很广,主要产区是亚洲东南部、非洲中部和中亚等地。以印度、中国、尼日利亚、尼泊尔、俄罗斯、马里等国家栽培较多。国外谷子作为粮食生产主要包括印度、日本、朝鲜和东南亚个别国家。

  谷子生产

  我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,占世界总面积的80%。年总产量约350万吨~500万吨,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%左右。

  谷子抗旱节水,高效利用氮磷营养。我国谷子的产量水平一般为200-350公斤/亩,但由于种植地区多为丘陵山地,不同地区和年份产量变化很大。

  我国谷子消费以国内为主,年出口量在3万吨~5万吨。

  谷子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以育成的常规品种和杂交种为主,常规品种占90%左右;也有一些优质的农家品种在生产上应用。

  宁夏谷子面积20 万亩左右。

  谷子对环境的要求

  温度:谷子是喜温作物,生育期间要求积温1600—3000℃。谷子在不同生育阶段所需温度也有差异。种子发芽最低温度7—8℃,最适温度15—25℃,最高温度30℃。灌浆期为20—22℃,低于15℃或高于23℃对灌浆不利。

  水分:谷子是比较耐旱的作物,苗期耐旱性极强,能忍受暂时的严重干旱,拔节至抽穗需水量最多,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—70%。此期是获得大穗多花的关键时期,缺水会造成“胎里旱”和“卡脖旱”,减少小花小穗数目,产生大量秕谷。开花灌浆期要求天气晴朗,土壤湿润,干旱或阴雨会都影响灌浆。

  光照:谷子为短日照作物,日照缩短,促进发育,提早抽穗,日照延长,延缓发育,推迟抽穗。一般出苗后5—7天进入光照阶段,在8—10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,经过10天即可完成光照阶段。谷子是C4作物,净光合速率较高。

  养分:谷子每生产100kg  谷子大约从土壤中吸收氮3kg,磷1.4kg,钾3.5kg。不同生育阶段,氮磷钾吸收量也不同,一般出苗至拔节期少,拔节至抽穗期多,抽穗至成熟期较少。

  土壤:谷子适应性广,耐瘠薄,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,粘土、砂土都可种植,但以土层深厚,结构良好,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最为适宜。谷子适宜在微酸和中性土壤上生长,喜温怕涝。土壤水分过多,易发生烂根。

  谷子栽培技术

  民间俗语“谷子种岭坡,穗硬好粒多”,“早种一把糠,迟种一把米”,“不怕苗子小,就怕坷垃咬”,“谷间寸,顶上粪”,“人怕老来穷,谷怕卡脖旱”,‘晒出米来,淋出秕来”,“谷收绿叶黄谷穗”等。

  轮作倒茬

  谷子不宜重茬,连作一是病害严重,二是杂草多,三是大量消耗土壤中同一营养要素,使土壤养分失调。

  谷子较为适宜的前茬依次是:豆茬、马铃薯、麦茬、玉米茬等。

  二、精细整地

  秋季深耕可以熟化土壤,改良土壤结构,增强保水能力;加深耕层,利于谷子根系下扎,使植株生长健壮,从而提高产量。秋深耕一般20cm以上,结合秋耕深最好一次施入基肥。春季整地要作好耙耱、浅犁、镇压保墒工作,以保证谷子发芽出苗所需的水分。

  地膜谷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利用地膜种植包括膜侧集雨种植、单垄覆膜种植、全覆膜双垄沟种植、残膜隔年种植等。根据覆膜的需要将地整平整绵,借墒及时进行秋覆膜、早春覆膜。

  三、合理施肥

  基肥在播种前结合深耕整地一次施入,以农家肥为主,高产田以5000 kg/亩为宜,中产田也应达到2500kg/亩以上。将磷肥与农家肥混合沤制作基肥效果最好。

  氮肥做种肥,一般可增产10%左右,但用量不宜过多。提倡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。

  宁夏现有土壤肥力条件下,建议,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,谷子适宜的施肥比例为N:P:K= 3:2:1.5;

  适宜的施肥量为肥力中上地块,尿素13㎏/亩,重过磷酸钙9.3㎏/亩,硫酸钾6㎏/亩;肥力中下地块,尿素19.4㎏/亩,重过磷酸钙16.3㎏/亩,硫酸钾6㎏/亩。

  四、选用良种

  适宜大面积种植的有晋谷43号、陇谷11号、张杂谷3号、张杂谷5号、张杂谷6号、小红谷等。

  播量:旱地谷子播量一般为0.5 kg/亩左右,播种深度3—5cm。常规种每亩留苗2—3.5万株,杂交种减半留苗,每亩留苗1-1.5万株。

  五、适期播种

  我区谷子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早熟品种如张杂谷6号可播期能够延长到5月中旬。

  方式:耧播或小型播种机、穴播。

  干旱少雨地区,提倡起垄覆膜膜侧种植或秋覆膜双垄沟种植。

  采用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谷子(垄+沟=40cm+60cm),产量较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6%以上。

  六、田间管理

  谷子籽粒较小,种子所含能量物质较少,加之干旱等原因,容易造成谷田缺苗断垄。

  出苗后2—3片叶查苗,5—6片叶间定苗。

  在水肥条件好,幼苗生长旺的田块,在2—3叶时镇压及控制肥水、深中耕等方法蹲苗。

  在幼苗期、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2—3次中耕。结合间定苗,浅锄、细碎土块、清除杂草。

  七、防治病虫害

  谷子病虫害主要是白发病、粟灰螟、粟叶甲、粟茎跳甲、粟芒蝇、粘虫等。

  彻底清除谷茬、谷草和杂草。

  轮作倒茬。

  适当晚播:白发病、粟灰螟等主要为害早播谷子。

  药剂拌种:先用清水或米汤水将谷种拌湿,再按每1㎏种子用5克58%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,将药拌在种子上,然后下种,可有效防治白发病(即看谷老)。

  撒毒土:6月上、中旬,用50%1605乳油2两,加适量水后与40斤细土搅拌均匀,每亩撒施毒土80斤左右,撒时要对准谷苗撒,撒成一个药带。可防治粟灰螟,减少枯心苗。

  及时拔掉枯心苗:发现枯心苗,立即拔掉,并带出地处烧毁或深埋,防止粟灰螟在枯心苗中长大后钻出来危害其它谷子。

  及时拔掉看谷老、黑穗等谷株:发现谷子植株已成为看谷老或黑穗,及时拔掉,带出地外烧毁或深埋,防止病菌扩散危害。

  虫害防治

  防治粟灰螟、蚜虫、玉米螟、粘虫、负泥虫、粟茎跳甲:用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-1500倍液、12.5%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、20%氰戊菊酯或速灭威乳油2000倍液、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48%毒死蜱乳油500-800倍液,任选其一田间喷雾。

  防治时,田间地头的杂草也要一并喷药。

  病害防治

  谷瘟病:用75%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%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发生初期针对下部叶片喷雾,发生严重地块应在7天后连续防治两次。严重地块在抽穗后针对穗部集中进行一次防治,预防穗瘟发生。也可用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。

  谷锈病:在病叶率达1%~5%时,用1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第一次喷药,隔7~10天后酌情进行第二次喷药。

  褐条病:用72%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0%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,隔7天防治1次,连防2~3次。

  纹枯病:用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,或用1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亩用药液30Kg,在谷子茎基部喷雾防治一次,7~10天后酌情补防一次。

  收获贮藏

  收获期:腊熟末期或完熟期。

  收获过早,籽粒不饱满,谷粒含水量高,出谷率低,产量和品质下降;收获过迟,纤维素分解,茎秆干枯,穗码干脆,落粒严重。遇雨则生芽、使品质下降。

  谷子脱粒后应及时晾晒,一般籽粒含水量在13%以下可入库贮存。

  谷子覆膜栽培技术

  垄膜覆盖膜侧沟播技术:以50-60㎝为一带,垄底宽25-30㎝,高10㎝,垄间距25㎝左右,沟垄相间,垄背覆膜引流,沟内集雨种植。使用覆膜沟播机和35-40㎝幅宽、厚0.006-0.008mm薄膜,起垄、覆膜、播种可一次完成。每垄两侧各种一行谷子,沟内共种植2行谷子,宽行距30-35㎝,窄行距15-20㎝,留苗密度较露地栽培高5千-1万株/亩。

  平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:不起垄覆膜,选用80厘米宽膜平覆盖,垄面宽60厘米,膜间距20厘米,覆膜时间可根据土壤墒情确定。覆膜要紧贴地面,边上用土压实,每隔4-5米压一条土腰带。用谷子点播机点播,每个膜面上种植3行谷子,行距25厘米,穴距12厘米,每穴下籽3-5粒,定苗时每穴留苗2-3株,留苗密度较露地栽培高5千-1万株/亩。点播机点播后及时镇压一次,使种子与土壤完全接触。

  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技术:全膜双垄覆盖总带宽1.1m,大垄底宽0.7m,高0.1~0.15m,小垄底宽0.4m,高0.15~0.2m。秋覆膜在10月中下旬,选用厚度为0.01㎜、幅宽为1.2m的厚地膜。早春顶凌覆膜选用厚度0.008㎜、幅宽1.2m的超薄膜,边起垄边覆膜,膜与膜间不留空隙,两幅地膜相接于大垄面中间,相接处用土压住地膜,每隔2m横压一土腰带。覆膜7~10d后在沟内每隔0.5m扎一直径3㎜的渗水孔。

 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:选用膜厚0.008㎜、幅宽1.2m的抗老化地膜,在膜上均匀覆细土,覆土厚0.01~0.015m,每1.2m带幅播3行谷子。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,覆膜前每亩用40%辛硫磷乳油0.5㎏加细沙土30㎏拌成毒土撒施,或兑水50㎏喷施。杂草严重的地块,起垄后每亩用50%乙草胺乳油0.1㎏兑水50㎏向地面喷施,喷完1垄后及时覆膜。

  适宜宁夏种植的谷子品种

  晋谷43号: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所选育。

  生育期125天,绿苗,株高127.3cm,纺锤型穗,稍紧,穗长22.2cm,穗重19.2克,穗粒重16.7克,出谷率83.9%,千粒重4.00克,黄谷黄米。经2003-2004年品种区域试验鉴定,该品种抗倒性为1级,1级耐旱,抗谷锈病、谷瘟病、纹枯病、白发病、线虫病,黑穗病发病率为2.34%,红叶病为0.25%,虫蛀率为0.5%。

  该品种2003-200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4.2Kg,比统一对照大同14号增产7.43%,居参试品种第一位,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0.3Kg,比统一对照大同14号增产8.42%,居第三位。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检测,小米含粗蛋白10.25%,粗脂肪4.37%。

  适合在山西北部、甘肃、宁夏中南部、河北张家口坝下春播,注意防治黑穗病。

  陇谷11号: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(认定编号:甘认谷2009001)

  成株绿色,株高127.8cm,茎粗1.15cm,主茎可见节数12.5节。穗长棒形,穗码较紧,刚毛短。穗长26.9cm。单株穗重32.9克,穗粒重26.2克,千粒重4.1克,单株草重32.0克,出谷率79.6%。黄谷黄米,米质粳性。出米率81.8%。含粗蛋白1.61%,粗脂肪4.64%,赖氨酸0.36 %。抗旱性较强,抗倒伏,抗谷子黑穗病。2007-2008年多点试验,平均亩产280.95Kg,较陇谷6号增产8.68%。

  春播4月20日前后,最迟不能迟至5月上旬。一般田块2.5-3.0万株/亩,高水肥条件地区可控制在3.0-3.5万株/亩。适宜在甘肃、宁夏海拔1900米以下谷子产区种植。

  张杂谷3号: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、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。2005年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(国鉴谷2005007)。

  生育期125天,绿苗,株高112.4cm,棍棒型穗,松紧适中,穗长23.4cm,穗重19.2克,穗粒重16.0克,出谷率82.0%,千粒重3.23克,黄谷黄米。2003-2004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鉴定,该品种抗谷锈病,谷瘟病、纹枯病、白发病、线虫病,耐旱性为1级,红叶病、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0.25%和3.49%,抗倒性为3级。旱肥地种植建议留苗密度2.0—2.5万株/亩,中等肥力地块亩留苗2万株左右。该品种根系发达,抗倒伏,丰产潜力大。生产上宜早间苗、适时定苗,以培育壮苗。对田间虫害应及早预防,及时防治。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干旱时浇灌,以利增产增收。

  “张杂谷3号”为杂交种,只种一代,不能留种!

  张杂谷5号: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选育的谷子两系杂交种。2005年在全国小米鉴评会上评为一级优质米。

  绿苗绿鞘,生育期125天,单秆无蘖。成株茎高118.7cm,穗长32cm,穗粗2.0cm,棍棒穗型。单株粒重29.1g,千粒重3.1g,出谷率74.8% ,谷草比为1.51,白谷黄米。表现抗逆性较强,高抗白发病,线虫病。抗旱、抗倒、适应性强、高产稳产、米质特优适口性好。最高亩产600 kg。该杂交种增产潜力大,要求生育后期肥水供应充足。

  株行距4寸×8寸,播种深度2-3cm。留苗密度,中上等地2.5万株/亩,下等地1.5万株/亩。亩施尿素30kg,其中:拔节期10kg,抽穗期追15kg,灌浆期结合浇水5kg。适宜于≥10℃积温2800℃以上地区有水浇条件的地块种植。

  “张杂谷5号”为杂交种,只种一代,不能留种!

  糜子高产栽培技术

  糜子耐旱、耐瘠薄,是我国北方干旱、半干旱地区主要栽培作物,生长期与雨热同步,在多数年份水分不是限制糜子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。

  糜子的叶片含水率、相对含水量和束缚水含量等水分指标高,表现出有利于抵御干旱条件的水分饱和度。蒸腾速率低,束缚水在温度升高时不蒸发,可以减轻干旱对植物的危害。

  糜子种子发芽需水量仅为种子重量的25%,在干旱地区当土壤湿度下降到不能满足其他作物发芽要求时,糜子仍能正常发芽,在禾谷类作物中耗水量最低,用水最经济。

  糜子生育期短,生长迅速,是理想的复种作物。

  糜子还是救灾、避灾、备荒作物。糜子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和忍耐性强,生育期可塑性比较大,可以播种后等雨出苗,也可以根据降雨情况等雨播种,是重要的避灾作物。

  糜子生长发育规律与降水规律相吻合,在生育期内能有效增加地表覆盖,强大的须根系对土壤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。在遭受旱、涝、雹灾害之后,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够利用的水热资源,补种、抢种糜子,可取得较好收成。

  糜子在宁夏粮食生产中属小宗作物,但在南部干旱山区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和生产优势。在原州、西吉、盐池、同心、海原、彭阳等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畜牧业、食用、加工出口,从自然资源利用到发展地方经济,糜子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  分布:我国糜子栽培历史悠久,分布范围很广。北从内蒙古海拉尔(北纬49°18′),南到海南的琼海(北纬19°15′),南北跨度30纬度;东从黑龙江的同江、虎林(东经143°),西至新疆的哈巴河、阿图什、喀什(东经76°),东西跨度67经度;垂直分布由海拔200m的山东日照到西藏海拔3000m的扎达、普兰,落差2800m,几乎全国各省、区都有栽培。

  主产区集中在我国长城沿线地区,包头、东胜、榆林、延安一线(东经110°)以东地区主要栽培糯性糜子,该线以西地区以栽培粳性糜子为主。

  糜子是西北地区的主要作物之一。分为白糜、红糜、青糜、黄糜、黑糜、粘糜等。

  宁夏糜子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原州、西吉、彭阳、海原、同心、盐池等县(区),以粳性为主,部分地区有种植糯性糜子的习惯。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,干旱年份面积会直线上升。

  平均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6.8%,最高年份可达20.4%。

  宁夏糜子以粳性为主,类型多样复杂,侧穗型居多,千粒重较高,籽粒以黄色、红色为主,糯性品种的面积较小。

  从种植区划看,属于两个种植区域。宁夏盐池县、同心县、海原县属于北方春糜子区,糜子在粮食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,以春播为主,春小麦收获后夏播复种糜子也有一定比例。彭阳县、西吉县、原州区属于黄土高原春、夏糜子区,本区常年降水在400mm以上,但春旱严重,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,糜子以春播为主,少部分地区可以夏播。

  糜子生长发育的环境

  糜子是短生育期作物。特早熟品种生育期在65天以下,早熟品种66~80天,中熟品种81~95天,晚熟品种为96~110天,特晚熟品种为111天以上。

  糜子是喜温作物。糜子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~30℃,最高温度为40℃。植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℃,根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℃,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4~30℃,灌浆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0℃。

  糜子是短日照作物。

  糜子是抗旱作物。糜子是禾谷类作物中的节水能手,耗水量最低,抗旱能力最强,用水最经济。

  糜子是耐瘠作物。糜子能在各种土壤上种植。每生产100㎏籽粒,糜子所需吸收的氮、磷、钾数量较少,还能吸收土壤深层其他作物难以吸收的土壤养分。

  糜子是耐盐碱作物。糜子的耐盐碱能力显著高于高粱、玉米、小麦、马铃薯、大豆等作物。一般糜子品种都可在含盐量0.3%的盐碱地生长,耐盐糜子品种能在含盐量0.5%~0.7%的盐碱地生长并抽穗结实。

  糜子栽培技术

  代晓华教授宁夏大学

  2018年7月25日

  一、轮作制度

  糜茬的土壤养分、水分状况都比较差。

  糜子忌连作,也不能迎茬。农谚有“谷田须易岁”“重茬糜,用手提” 的说法,说明了轮作倒茬的重要性和糜子连作的危害性。

  糜子长期连作,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,消耗土壤中某些易缺养分,加快地力衰退,加剧糜子生产与土壤水分、养分之间的供需矛盾,加重野糜子和黑穗病的危害,导致糜子产量和品质下降。

  豆茬是糜子的理想前茬,研究认为,豆茬糜子可比重茬糜子增产46.1%,比高粱茬糜子增产29.2%。豆科牧草与绿肥是糜子理想的前茬作物。马铃薯茬也是糜子的良好前茬。小麦、燕麦、胡麻、玉米等也是糜子比较理想的茬口。

  谷茬、荞麦茬为下茬。

  宁夏糜子产区主要的糜子轮作制度有:糜子→荞麦→马铃薯;豆类(或休闲)→春小麦→糜子;春小麦→玉米→糜子→马铃薯;小麦→胡麻→糜子等轮作方式。

  二、耕作、施肥技术

  (一)整地:

  深耕:在秋作物收获之后,应及时进行深耕,深耕时期越早、接纳雨水就越多,土壤含水量也就相应增加,早深耕土壤熟化时间长,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。不同时期深耕0~25cm,土壤含水量随深耕时期的推迟而减少,8月下旬深耕,翌年4月土壤含水量为13.2%,而9月下旬深耕,翌年4月土壤含水量为10.2%,早耕与迟耕含水量相差3%。

  耙耱:春耕后及时耙耱的地块水分损失较少,地表1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比未进行耙耱的地块高3.5%,较耕后8h耙耱的地块高1.6%。

  镇压:

  (二)施肥

  糜子每生产100kg籽实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1.8~2.1kg、磷0.8~1.0kg、钾1.2~1.8kg,对于干旱瘠薄地、高寒山地,增氮磷肥是糜子丰产的基础。

  糜子施肥N:P:K=9:7:4为宜。

  施肥以基肥为主。高产糜子田应施农家肥2000㎏/亩以上,同时基施磷酸二铵10kg/亩。播种时溜施尿素5kg/亩。拔节后抽穗前,结合降雨,撒施尿素5kg/亩。适量施用锰、硼和钼可以显著提高糜子的产量和品质。

  三、播种技术

  种子处理:晒种、浸种、拌种。播前用药、水、种1∶20∶200比例的农抗“769”或用种子重量0.3%的“拌种双”拌(闷)种,对糜子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在99%以上。

  适时播种:南部山区糜子播种一般考虑在早霜来临时能够正常成熟为原则,老百姓常用“挣命黄”来形容糜子成熟时的特点,即在早霜来临时糜子刚好能够成熟。单种地区,年均温6~7℃半干旱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等雨抢墒播种,年均温≥7℃地区5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雨均可播种。复种时要做到及时整地,尽早抢种,墒情好的时候可以茬地直接播种。

  播种方法:条播为主,部分地区为抢时间播种还有撒播的习惯。条播时,行距20~25cm。

  糜子以浅播为好,一般播深4~6cm。在春天风大、干旱严重的地区,播种太浅,种子容易被风刮跑,播种深度可以适当加深,同时注意适当加大播种量。

  播量与密度:一般春播留苗6万/亩左右。肥力较好,降雨量较大的地区,留苗密度可适当增加,以8万/亩为宜。宁南山区糜子种植最大密度不能超过10万/亩。

  种子发芽率高、种子质量、土壤墒情、整地质量好及地下害虫少时,播种量可以少些,控制在1㎏/亩左右。春旱严重,播量应不少于1.2kg/亩,最多不能多于1.5kg/亩。

  四、田间管理

  查苗补种,中耕除草:糜子播种到出苗,由于春早和地下害虫为害等原因,易发生缺苗断垄现象,及时查苗补种。

  幼苗一叶一心时进行镇压增苗,促进根系下扎,在4~5片叶时进行间定苗。

  糜子幼芽顶土能力弱,在出苗前遇雨容易造成板结,及时采用耙耱等措施疏松表土,保证出苗整齐。糜子有“糜锄三遍自成米”的说法。

  糜子生育期间一般中耕2~3次,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和培土。

  病虫害防治

  黑穗病:一般选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,或50%苯来特(多菌灵)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,用种子量的0.5%拌种,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。

  虫害:蝼蛄、蛴螬,采用药剂拌种、毒饵诱杀和药剂处理土壤等方法防治。

  50%辛硫磷乳油或40%甲基异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.1~0.2%比例拌种,先加水2~3kg,稀释后喷于种子上,堆闷2~4小时后播种;也可于整地前每公顷用2%甲基异硫磷粉剂或10%辛拌磷粉粒剂30~45kg,混合适量细土或粪肥20~30kg,均匀撒施地面,随即浅耕或耙耱,使药剂均匀分散于10cm土层里。

  出苗后,如遭蝼蛄危害,可用麦麸、秕谷、玉米渣、油渣等做饵料,先将饵料炒黄并带有香味后,加4%甲基异硫磷乳油或50%对硫磷乳油50~100g,再加适量的水制成毒饵,在傍晚或雨后撒施,每公顷30kg左右,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
  麻雀:对糜子危害十分严重的鸟类。主要集中在糜子成熟季节,一般在上午6~10时和下午4~7时在糜田觅食。阴天多,晴天少,中午12~14时很少出来。

  防麻雀危害除采用人工驱赶外,利用其天敌鹞子进行驱逐效果很好。鹞子经过人工驯化后才可以使用。

  适时收获:糜子成熟期很不一致,穗上部先成熟,中下部后成熟,主穗与分蘖穗的成熟时间相差较大,加之落粒性较强,收获过晚易受损失。

  一般在穗基部籽粒用指甲可以划破时收获为宜。在早霜来临前及时收获。

  糜子脱粒宜趁湿进行,过分干燥,外颖壳难以脱尽。

  适宜宁夏种植的糜子品种

  GS宁糜9号(审定编号:GS04004-1992):农科院固原分院选育。1990年通过宁夏审定,命名为宁糜9号,1993年通过国家审定,命名为GS宁糜9号。

  该品种全株全生育期均为绿色,侧穗型。株高100㎝左右,穗长22㎝左右,千粒重8g左右。黄粒、粳性、米色黄。出米率82.6%。在固原生育期100天,属中熟品种。叶相下披,茸毛中等,次生根多,抗旱性强,分蘖力强,分蘖成穗率高,适口性好。抗黑穗病,较抗黄叶病。参加28点次区域性试验,增产27次,平均增产22.82%;12点次生产试验全部增产,平均增产25.25%。1990年,在严重夏旱情况下,215公顷平均产量2605.5 kg/hm2,比对照品种增产68.6%。

  适宜在宁南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,甘肃的定西、平凉、庆阳地区,内蒙古伊盟地区,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,山西雁北地区,河北宣化等地种植。

  宁糜10号(审定编号:GS04001-1997):固原市农科所选育。1994年宁夏审定命名为宁糜10号,1997年通过国家审定。

  该品种全株全生育期均为绿色,侧穗型。株高120㎝左右,穗长20㎝左右,千粒重7.4g左右。红粒、粳性,米色黄。出米率79%。

  在固原生育期110天,属晚熟品种。叶相水平,叶色深绿,茸毛较少,茎直立。根系发达,抗倒耐旱,落粒较轻。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4500 kg/hm2。

  适宜宁南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,陕西榆林,内蒙古东胜,甘肃会宁、榆中、庆阳、平凉,河北宣化等地及条件相似地区推广种植。

  宁糜14号(审定编号:国品鉴杂2006031):宁夏固原市农科所选育。2006年7月通过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。

  该品种茎杆、叶鞘、叶片、芒绿色。主茎高141.4 cm左右。叶下披、茸毛较多。侧穗型。穗长32.9 cm,穗颈长20 cm左右,穗粒重6.3g,单株粒重5.4g,穗粒数750粒左右。籽粒小,红粒,千粒重7.4g.米色淡黄,出米率80%,米质粳性。

  生育期106天左右,长势较旺。主穗成穗为主。抗倒伏,落粒轻。

  米饭膨胀系数大,软硬适中,有油性。涩味轻,口感好。

  幼苗阶段耐旱能力较强,适应性广。

  旱地中等水肥栽培条件下籽粒含粗脂肪3.85%,粗蛋白12.74%,粗淀粉58.65%,可溶性糖0.79%。

  旱地条件下一般产量为3500㎏/hm2左右,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产量可达4500㎏/hm2以上。

  适宜宁夏固原市、吴忠市、中卫市,内蒙古鄂尔多斯市,陕西省榆林市,甘肃省平凉市等地旱地种植。

  年均温≥6℃地区可以单种,年均温≥8℃地区可以麦后复种。

  宁糜15号(审定编号:国品鉴杂2006028):宁夏固原市农科所选育。2006年7月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。

  该品种幼苗叶鞘、叶片绿色,花序紫色,叶下披,茸毛较多。糯性,中熟,生育期106天左右。株高140cm左右,主茎直径0.6cm,主茎节数7~8节。有分蘖。侧穗型,穗长30cm,穗颈长21cm左右,单株粒重5g,千粒重7g,籽粒红色,米色淡黄,出米率82%。

  苗期耐旱性较强,抗倒伏,落粒轻。

  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2.74%,粗脂肪含量3.85%,粗淀粉含量58.65%,2003~2005年参加全国糜子(糯性)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产量3183.4kg/hm2,比对照雁黍3号增产10.5%。

  适宜宁夏固原,山西大同,陕西榆林,甘肃平凉、榆中种植。

  固糜21号(审定编号:国品鉴杂2013009):固原市农科所选育。2013年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。

  该品种根系发达,茎、叶、花序绿色,叶下披,有短绒毛。

  生育期101天。适应性好,抗逆性强。历年试验、示范田间自然鉴定,无黑穗病及其它病害发生。

  株高133.0-137.0cm,主茎节数7节。侧穗,主穗长33.0-38.4㎝,穗重4.4-5.9g,株粒重6.6-10.5g,千粒重6.6g。籽粒花色,白底有红点,饱满有光泽。米色黄,粳性。碳水化合物含量74.5%,蛋白质含量13.1%,脂肪含量3.7%。平均单产250kg/亩以上,最高达到377㎏/亩。

  适宜在内蒙古达拉特、呼和浩特,陕西府谷、榆林,河北张家口,宁夏盐池、固原,甘肃会宁等地种植

  雁黍8号(审定编号:国品鉴杂2006029):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地区作物研究所选育。2006年7月通过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。

  该品种糯性。中熟,生育期105天左右,株高110~120cm,穗长27~34cm,主茎节数7~8节,千粒重8g左右,单株粒重5~6g。侧穗型,绿花序,籽粒红色、圆形。耐旱、抗倒伏强。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2.75%,粗脂肪含量3.95%,粗淀粉含量58.18%。2003~2005年参加全国糜子(糯性)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产量3359.0kg/hm2。

  适宜在山西大同、阳高、山阴、怀仁、浑源,内蒙古鄂尔多斯,陕西榆林、靖边,宁夏固原,甘肃榆中种植。

  GS陇糜4号(审定编号:GS04001-1993):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,1989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,199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

  该品种根系发达,幼苗直立,植株健壮,生长整齐,高秆大穗。单株有效分蘖1.1~1.2个,株高115.6~137.5㎝,主茎粗0.6~0.7㎝,主茎节数7.8~8.9个,茎叶茸毛较长,分布稀疏,绿色花序,侧穗型,籽粒黄色饱满,米黄色粳性。穗长25.4~32.6㎝。千粒重7.4~8.0克,出米率80%。所需活动积温(≥10℃)1912.2℃。抗旱性强,落粒性中等,抗倒性较强。多点试验结果,平均单产2016 kg/hm2,皮薄米软,食味可口,品质优质,籽粒粗蛋白含量15.50%,粗脂肪含量4.02%,赖氨酸含量0.29%,淀粉含量55.81%。

  既适合于海拔1650~1800m地区正茬春播,也适合于1300~1450m地区夏播复种。

  榆糜3号(审定编号:国审杂2002001):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。2002年通过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。

  该品种幼苗绿色,绿秆,主茎叶13~14片,地上伸长节8~10节,株高155㎝。穗长33㎝,侧穗,花序绿色,主茎成穗为主,籽粒黑褐色,粳性,皮壳率20%。单株粒重7.6g,千粒重8.0~8.6g。

  中熟,夏播生育期95天左右,春播100~110天。

  抗旱性强,不易自然落粒。籽粒含粗蛋白12.10%,粗脂肪3.70%,总淀粉59.80%。高抗糜子黑穗病。

  适宜在陕西、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、宁夏等省区相似地区山旱地种植。

  GS内糜5号(审定编号:GS04003-1992):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。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1993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

  该品种株高150㎝左右,分蘖整齐,侧穗,穗长30㎝左右,黄粒,千粒重9.2~9.5g,皮壳率18%。籽粒含粗蛋白10.3%,粗脂肪4.9%,粗淀粉61.4%,粗纤维13.7%,赖氨酸2.9g/100g蛋白质,适于制作炒米。全生育期 110天左右,需≥10℃活动积温2500~2800℃。

  耐旱,耐盐碱,抗落粒,抗倒伏,抗黑穗病。一般单产2250~3000 kg/hm2。

  适宜西北旱作农业区≥10℃年活动积温2500℃以上地区。

  荞麦

  代晓华教授宁夏大学

  2018年7月25日

  荞麦,蓼科荞麦属作物,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。

  特征:生长发育快,生育期特别短,约60~80天,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,春、夏、秋三季皆可播种,逢灾年,用荞麦进行补种、改种、复种,均可获得一定的收成,因而是较好的救灾备荒作物。

  喜温和凉爽,耐旱,耐瘠,对土壤要求不严,除过黏或碱性外,一般土壤都可生长。

  成熟期不整齐,容易脱落。

  分布

  荞麦主要分布在俄罗斯、中国、波兰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朝鲜,中国、俄罗斯面积最大。

  在我国分布广泛,南到海南省,北至黑龙江,西至青藏高原,东至台湾省都有种植。

  主要分布在海拔600—1000米的地区,主产区在西北、东北、华北以及西南一带高寒山区,黄土高原北部、内蒙高原中部面积较大。分布零散,播种面积因年度气候而异,变化较大。

  栽培荞麦有4个种,甜荞F.esculentum Moench、苦荞F.tataricum(L.)Gaertn、翅荞F.emarginatum Mtissner米荞Fagopyrum spp。

  甜荞有红花甜荞和白花甜荞两种类型,内蒙后山地区为白花甜荞主产区,红花甜荞主产区在陕西定边、靖边、吴旗、宁夏盐池、甘肃环县,也是我国出口甜荞的主要产区。

  苦荞的主要产区有云南、四川和贵州。

  生 产

  荞麦起源于中国北方边缘地区。

  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。

  荞麦作为一种传统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,但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。

  世界性荞麦多指甜荞,苦荞在国外视为野生植物,也有作饲料用的,只有我国有栽培和食用习惯。

  全球荞麦种植面积700~800万公顷,总产量500~600万吨,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、中国、波兰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韩国等。

  俄罗斯为世界荞麦生产大国,种植面积约300~400万公顷,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,平均每公顷产量约615kg,总产量约200余万吨。

  中国荞麦生产

  中国的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。

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种植面积曾达到220万公顷,总产量为90万吨,平均每公顷产量为405kg。但由于受荞麦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农民长期栽培习俗的影响,中国荞麦过去主要作为救灾补种、高寒作物对待,耕作粗放,产量低,产销脱节,商品率很低,加之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高产作物的推广,因而播种面积逐年减少。

  近年来农业、医学及食品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,荞麦特别是苦荞麦,其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,不仅营养成分丰富、营养价值高,而且含有其它粮食作物所缺乏和不具有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,对现代“文明病”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能,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。

  荞麦生产和保健食品开发呈现新的发展势头,荞麦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正在提高。

  不完全统计,全国20个省区荞麦种植面积为72.2万公顷,总产51万吨,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05公斤。其中苦荞约17.6万公顷,总产22万吨,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249.5公斤;甜荞54.6万公顷,总产29万吨,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1公斤。

  宁夏荞麦以甜荞为主,盐池有少量苦荞,面积在30-40万亩左右。

  荞麦栽培技术

  轮作与间作套种

  轮作我国荞麦轮作制度有很大差别。一般是在春旱严重、主作物播种失时或前茬作物受灾后补种荞麦。西北、东北及华北的高海拔冷凉地区,荞麦多与裸燕麦、马铃薯轮作,华北地区荞麦常作为冬小麦或马铃薯的后作,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。南方低海拔地区大多在春作物之后,利用一段短期的生长季节种养麦,实现一年三作。亚热带地区由于冬季温暖,在晚稻或晚秋作物之后种植冬荞麦。

  茬口与荞麦产量和质量直接相关。与荞麦轮作较好的前茬有豆科作物和薯类作物。

  间作荞麦是适于间作的理想作物。间作形式因种植方式和栽培作物而不同。在陕北春小麦收获后在原埂内复种糜黍,等其出苗后又在田埂上播种荞麦,充分利用田埂获得一定荞麦产量,也有利用马铃薯行间空隙播种荞麦的。

  套种在生育期较长的低纬度地区,多用甜荞麦与玉米、马铃薯套种,也有与烤烟、玉米套种的。

  耕作土壤耕作包括基本耕作和播种前耕作。土壤基本耕作是前茬作物收获之后第一次深耕(20—25厘米)。

  深耕又分为春深耕、伏深耕和秋冬深耕,其中以伏深耕效果最好。

  播种前耕作是当荞麦作为复种或补种作物时,必须在播种前认真抓好耕耙灭茬,消灭坷垃,保持土壤水分,消灭田间杂草,以保证荞麦苗全、苗壮,根系发育良好。

  施肥

  基肥(底肥) : 一般为有机肥,也可配合施用无机肥。一般每公顷施7 500~11 250千克。施肥量过磷酸钙300~450千克公顷,尿素45~75千克/公顷。

  种肥 : 包括播前以肥滚籽,播种时溜肥及种子包衣等。种肥用量因地而异,一般用量每公顷尿素45—75千克,或磷酸二铵60~90千克,或过磷酸钙225千克左右等。

  追肥 : 荞麦在现蕾开花后,需要大量的营养元素,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,每公顷施75千克左右为宜。

  播种

  播前准备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主要有晒种、选种种和药剂拌种几种方法。

  晒种晒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,改善种皮的透气性和透水性,促进种子后熟,提高酶的活力,增强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力。晒种时间一般选择播种前7—10天的晴朗天气。

  浸种(闷种)  :用35C温水浸15分钟或用40℃温水浸种10分钟,或用5%一19%的草木灰浸种,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。用微量元素溶液如钼酸铵(0.005%)、高锰酸钾(0.1%)、硼砂(0.03%)浸种。经过浸种的种子要在地上晾干。

  药剂拌种是防治荞麦地下害虫和病害极其有效的措施。药剂拌种一般在晒种和选种之后进行。

  播种时期

  播期:荞麦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种植,春播、夏播、秋播和冬播,俗称春荞、夏荞、秋荞和冬荞,各地均有最适宜的播种期。

  北方春荞麦区适宜播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,北方夏荞麦区一般适宜播期为7月中、下旬至8月上、中旬。

  方式:条播、点播。

  条播北方春荞麦区大部分采用此方式,犁播是犁开沟手溜籽。条播优点是深浅一致,落籽均匀,出苗整齐。

  点播主要是犁开沟人抓粪籽,播前把有机肥过筛成细粪,与荞籽拌匀,按一定穴距抓放,其实质是条播与穴播结合,粪籽结合的一种方式。一般犁距26~33厘米,穴距33~40厘米,10~15粒肮。

  播种量荞麦播种量是根据品种、发芽率、播种方式和群体密度来确定的。在一般情况下,每公顷播种量甜荞37.5~52.5千克,苦荞45~60千克。

  播种深度荞麦属双子叶植物,播种不宜太深。播种深度的确定,一要看土壤水分,水分充足时浅播;二要看播种季节,春荞宜深播,夏荞宜浅播;三要看土质,砂质土、旱地可适当深一些,黏土则要浅一些。一般荞麦的播种深度为4~6厘米。

  田间管理

  确保全苗在北方荞麦播种后时常遇干旱,要及时镇压,破碎土坷垃,减少土壤空隙,增强土壤水分,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,深扎根,早出苗,出全苗,出壮苗。荞麦播种后,要注意雨后破除地表板结。荞麦喜湿不喜水,在低洼地、陡坡地,播种后,要作好田间排水。

  中耕除草:春荞一般2~3次,夏、秋荞1—2次。第一次中耕除草时间要尽量提早,最后一次中耕要在封垄前进行。北方夏荞麦区和南方秋冬荞麦区,出苗后处于高温多雨季节,田间杂草生长较快,中耕以除草为目的,在封垄前结合培土进行最后一次中耕,深度一般为3~5厘米。

  灌溉浇水我国春荞麦多种植在旱地,缺乏灌溉条件,荞麦生长发育依赖于自然降水,对荞麦产量影响较大。

  夏荞麦区在荞麦生长季节,除了利用自然降水外,有灌溉条件的地区,如遇干旱,也可在荞麦开花灌浆期灌水以满足荞麦生长需水要求,提高荞麦产量。

  灌水时要清灌,防止积水。

  辅助授粉(甜荞)

  甜荞属异花授粉作物,故要提高结实率必须辅助授粉。

  蜜蜂辅助授粉是在开花前2-3天在田里养蜂放蜂(约1000㎡放1箱蜂),这样可显著提高结实率、株粒数、粒重及产量。据研究,在相同条件下昆虫传粉能使荞麦增产80%以上。

  人工辅助授粉在荞麦盛花期每隔2~3天,于上午9~11时,用一块240~300厘米长、30厘米宽的布,两头各系一条绳子,由两人各执一端,沿荞麦顶部轻轻拉过,震动植株,辅助授粉。可提高产量1.2%-19.7%。

  收获与贮藏

  荞麦果实成熟很不一致,但当全株有2/3籽粒成熟(即籽粒变褐或银灰色),呈现品种固有颜色时,就是最适宜的收获期。

  秋荞一般应在霜前收获,收获后宜将植株立即竖堆,或穗向里根向外堆码起来,保持3—4天,使之后熟,起到增产作用。若气候潮湿,不要堆垛,以防垛内发热,造成种子霉烂。

  收获后晾干或晒干的植株,要尽早脱粒,安全贮存。

 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

  荞麦轮纹病主要发生在荞麦的叶片和茎秆上。叶片上产生中间较暗的淡褐色病斑,呈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2~10毫米,有同心轮纹,病斑中间有黑色小点,即病原分生孢子器。荞麦茎秆被害后,病斑呈棱形、椭圆形,红褐色。植株枯死后变黑色,上生有黑褐色小斑。受害严重时,常常造成叶片早期脱落,减产很大。

  荞麦立枯病荞麦立枯病俗称腰折病,是苗期的主要病害,常发生于湿地。一般在出苗后15天左右发生,有时在种子萌发出土时也发病,常造成烂种、烂芽,缺苗断垄。受害的种芽变黄褐色腐烂。荞麦幼苗易感染此病,病株茎基部出现赤褐色病斑,逐渐扩大凹陷,严重时扩展到茎的四周,幼苗萎蔫枯死,子叶受害后出现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,然后病部破裂脱落穿孔,边缘残缺,常造成约20%的产量损失。

  荞麦褐斑病发生在荞麦叶片上,最初在叶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直径2.5毫米,外围红褐色,有明显边缘,中间为灰色,病叶渐渐变褐色,枯死脱落。一般在花期可见到症状,开花后发病加重,严重时叶片枯死,造成较大损失。

  荞麦霜霉病主要发生在荞麦叶片上,受害叶片正面可见到不整齐的失绿病斑,其边缘界限很不明显。病斑背面产生淡灰白色的霜状霉层。叶片从上向下发病,该菌侵染幼苗及花蕾期以开花期的叶片为主。受害严重时叶片卷曲枯黄枯死,叶片脱落,影响产量。

  荞麦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、蝼蛄、蛴螬等地下害虫及蚜虫、西伯利亚龟象甲、荞麦沟钩刺蛾等食叶和蛀茎害虫。

  蚜虫防治:在出苗至开花之前,可使用3%啶虫咪乳油,按每公顷150-225毫升兑水750-900公斤或5%啶虫咪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0-450克兑水900公斤喷雾。开花后严禁使用,以免伤害蜜蜂。

  西伯利亚龟象甲虫防治 :成虫啃食刚出土幼苗,常导致毁种;幼虫蛀茎引起荞麦根腐病发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。播种后4-5天至幼苗出土前,可使用8%丁硫啶虫脒按每公顷450-600毫升兑水450-675公斤均匀喷洒地面。间隔7-10天后再喷雾一次。